【资料图】
武大郎卖的炊饼是烧饼吗?可以很确定的告诉你不是,因为水浒传中已经很明确的写到炊饼是蒸出来的,因此有些人认为有可能是现在的馒头(蒸馍),这种说法过于武断,炊饼其实也不是蒸馍,而是一种特有的死面蒸饼。
首先,武大郎卖的绝对不会是烧饼。很多人一说出饼,脑海里就浮现出一副扁圆形的干粮的样子。实际上在《说文解字》中,饼(食并)的解释是:麪餈也。麪为小麦磨成的粉,餈通糍,引申意为粘合(想象一下糍粑),只要把面粉粘合在一起,都可以叫饼。(面条长期都被叫做汤饼,索饼)
比如在很长的一段时间,面条都被叫做汤饼,索饼,线饼。饼不不一定是圆形的。汉代的郑玄,在注解《周礼》的时候,也提到了“饵、餈皆粉稻米黍米所为也。合蒸曰饵,饼之曰餈。”也是这么个意思。烧饼是由西域大食波斯商人传入,说白了就是一种简易馕,毫无疑问是烤出来的。所以在唐朝时就已经盛行中国,被称之为胡饼。这个名称一直沿用到宋代,在开封的胡饼店里,已经有了门油、菊花、宽焦、侧厚等十多个种类,都没有一种叫炊饼的。(扇既为竹屉垫)
水浒传中清楚写到武大郎的炊饼是蒸出来的。而且武大郎在外卖炊饼的时候,今天和西门大官人在家揉面,也多次提到了扇笼,扇为蒸屉,笼为蒸笼,所以炊饼绝对不可能是烧饼。其次,炊饼也不可能是蒸馍。很多人一看到上1点就会觉得既然是蒸出来的,那么肯定是馒头了。其实炊饼馒头说有很多漏洞。(宋代蒸馍是不可能有馅儿的)
首先我们看水浒传中26回,里面写到何九叔给武大郎烧纸,很明白的说道:“小人前日买了大郎一扇笼子母炊饼,不曾还得钱,特地把这陌纸来烧与大郎。如果把炊饼理解成蒸馍的话,那么这个子母炊饼应该怎么解释?很多人想当然的就认为那就大蒸馍跟小蒸馍喽。真的那么简单吗?在我国,都是把套在一起的东西,类似俄罗斯套娃一类的称之为子母。比如子母铳,子母锁,子母铜门等。所以张澜之就干脆很明确的说子母炊饼,不过是带馅儿的炊饼罢了。(宋代的馒头实际上是我们现在的包子)
这就有一个疑问了。我们都知道在宋朝唯一带馅儿的东西被称之为馒头,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包子,比如孙二娘卖的人肉包子那种。而蒸馍是绝对不可能带馅儿的,那水浒中所说的字母炊饼到底是什么呢?所谓的炊饼,其实就是死面蒸饼。炊饼其实以前就叫蒸饼,后来为了避宋仁宗庙“贞”字讳,所以改为炊饼。这个说法在很多宋代笔记和杂谈中都有记录,应该真实性很大。(老太太包子吃得动,馒头吃不动?)
炊饼作为死面蒸饼的证据,在《三遂平妖传》中,左瘸师买了个炊饼说:“我娘八十岁,如何吃得炊饼?换个馒头与我。”拿到馒头,听说“一色精肉在里面”,又道:“我娘吃长素,如何吃得?换一个沙馅与我。” 看出什么问题来了吗?如果炊饼是蒸馍,他老娘为何吃不动呢?难道馒头的面比包子面要硬的多吗?大家不都是发面吗?怎么可能吃得了包子吃不了炊饼?(或许炊饼就是这种死面花卷)
所以从这段话里,我们可以得出炊饼的特性:硬而韧,而且很可能有素馅。单纯的硬,没牙的老太太可以把它放在嘴里泡软再吃。但现在既然吃不动,一定不光硬还像牛皮一样韧。发面烫面都没有这种性质,唯一符合条件的就是死面。张澜之在《礐岩集》中则更加明确了炊饼的特性,当仆人给他了一个冷炊饼,他发怒直接扔了,还说道:硬若磐,……丢与墙鼠磨牙。我们知道,蒸馍即使再冷再干,也不至于硬的像石头,而且摔到地上也碎成粉了。换句话说,如果把蒸馍脱水半个月再压缩的确像石头。但是仆人敢给张澜之送半个月前的蒸馍?嫌自己命长?那么什么东西只要冷了,干了,就硬的可以让老鼠磨牙?只有死面饼。所以从现在历史的一些记载当中,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:所谓的炊饼,不过是我们现在常吃的死面蒸饼罢了。我的朋友可能会问,死面蒸饼并不好吃,为何武大郎生意还做得不错呢?一方面是金莲跟西门大官人面揉的到位,另一方面其实理由很简单,因为:
顶饿。
标签: